来自吴军《大学之路》,有时间你也应该好好读下这本书,强烈推荐

易中天在一次讲座中说:“我的口号就是今天的主题,不是‘望子成龙’,而是‘望子成人’。什么人呢?真正的人,就是八个字:第一真实,第二善良,第三健康,第四快乐。”

唯考试、上名校论

我们很多家长一味地想要孩子们考高分、上名校、出国留学,却很少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。长此以往,我真不敢想象孩子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代。
即使他们最终从名牌大学毕业,也很难想象会有多大成就,也许就会成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。
总算结束了不很情愿的考试生涯,接下来一辈子再也不想学习了。

一辈子的学习

遗憾的是,人生是场马拉松,拿到一所名牌大学的烫金毕业证书,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中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,人生—这所真正的大学——路途才刚刚开始。
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,在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,但是当 1/4 赛程过去之后,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,在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就荡然无存了。
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想方设法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。但其实,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拥挤,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,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。到后来,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,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。
因此,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, 笑到最后的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。

通才教育

首先,大学的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:以通才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,以专才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。
在本科生阶段,学生们接受的应该是“大行之道”(Universal Knowledge),而不仅仅是“雕虫小技”(Skills)。

这个观点是约翰·纽曼根据牛津大学的教育经验总结出来的,他在《大学的理念》一书中讲到:
“先生们,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、学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,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,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、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,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……为什么呢?我是这样想的:当许多聪明、求知欲强、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,即使没有人教,他们也能互相学习。他们互相交流,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,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。”

这实际上是通才教育的精髓。为了保证通才教育大学不应该限制学生的专业,至少要允许学生换专业。